“蓝鲸1号”海上钻井作业平台上,试采出来的可燃冰熊熊燃烧。 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由于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重要的战略意义,历来受到各国的高度关注。5月10日14时52分,在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功从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米—277米的可燃冰矿藏开采出天然气。试采现场指挥部总指挥叶建良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这一成果对促进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优化能源结构,甚至对改变世界能源供应格局,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截至5月18日10时,该试采作业平台已连续稳定产气超过7天又19个小时,平均日产超过1.6万立方米,圆满完成预定目标。这是我国首次实现海域可燃冰成功试采,是“中国理论”“中国技术”“中国装备”所凝结而成的突出成就。中国人民又攀登上了世界科技的新高峰。
突破
实现主要储层类型安全开采
专家透露,南海神狐海域的可燃冰储层类型为泥质粉砂型。该类型资源量在世界上占比超过90%,是我国主要的储层类型,具有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等特点,开采难度最大。这是我国首次,也是世界第一次成功实现该类型资源安全可控开采,为可燃冰广泛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储备,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配合这次试采,我国建立了可燃冰“两期三型”成矿理论,指导圈定了找矿有利区,精准锁定了试开采目标。同时,专家介绍,我国还创建了可燃冰成藏系统理论,指导了试采实施方案的科学制定,并在这次试采中得到了证实。此外,我国还创立了可燃冰“三相控制”开采理论,应用于试开采模拟和实施方案制定,确保了试采过程安全可控、产能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试采形成了国际领先的新型试采工艺,创新提出“地层流体抽取”试采方法,有效解决了储层流体控制与可燃冰稳定持续分解难题。地层流体抽取法,即以可燃冰的物性和在自然界的产出特征为基础,针对可燃冰开发面临的储层沉积物易出砂、低渗等问题,而提出的在储层和井壁稳定允许的降压幅度下,通过各种方法(定向井、储层改造等)加大储层流体(水合物分解气、水、孔隙水、游离气等)抽取量,从而达到长期、高效、安全生产天然气的方法。
另外,我国已掌握了钻完井核心技术,研制出新型钻井液,研发特殊的平衡钻井、井口稳定性增强等技术,构建了深水浅层钻完井技术体系。同时,成功研发了储层改造增产、可燃冰二次生成预防、防砂排砂等开采测试关键技术,并研制了大型试采模拟实验装置等专用装备。
在试采环境安全防控方面,我国建立了可燃冰环境影响效应评价技术方法,获得试采前环境本底数据。同时,构建大气、海水、海底、井下“四位一体”的立体环境监测网,实现了对温度、压力、甲烷浓度及海底稳定性参数实时监测及安全预警。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试采未对周边大气和海洋环境造成影响。
展望
力争2020年实现商业化试采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将推进可燃冰资源勘查与商业试采列入能源发展重大工程。此前,在3月28日的试采项目启动仪式上,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曾表示,海域可燃冰试采关系国计民生,承载着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和厚望。可燃冰试采将为我国开启能源利用新时代奠定坚实基础,开创历史机遇。
他表示,本次试采成功意义重大。可燃冰试采是建设海洋强国和科技强国、实施“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的关键之举,是检验前期科技创新成果的试金石。实施海洋强国和科技强国战略需要我们提高深海开发能力,摸清可燃冰资源家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实施试采既可以检验我们前期形成的理论技术和装备体系的科学性,又可以通过开展大规模多专业高难度的联合科技攻关迅速掌握深海进入、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技术,推进可燃冰资源商业性开发。“实现成功试采将是开启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第二个百年的首场科技攻坚战”。
根据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期间,通过研制深远海油气及可燃冰勘探开发技术装备,我国将推进大洋海底矿产勘探及海洋可燃冰试采工程,力争2020年实现商业化试采,研制成功全海深潜水器和深远海核动力浮动平台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5月18日,试采项目获得成功后,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负责人在现场透露,下一步,该局将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为使命,持续做好可燃冰资源勘查与试采工作,推进产业化利用进程。首先,要系统总结本次试采经验,优化试采技术工艺。其次,是进一步加大区域勘查力度,落实资源储量,摸清资源家底。再次,开展多种类型可燃冰试采,建立适合我国资源特点的开发利用技术体系。而后,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进一步提高可燃冰勘探开发和深海科技创新能力。
科普
可燃冰燃烧值高且清洁环保
可燃冰是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下结合的化合物,大多分布于陆地冻土区或距海面900米到1200米的深海沉积物中,分布广泛且储量巨大,因形似冰块却能燃烧而得名,是一种燃烧值高、更清洁环保的新型能源。中国科技工作者将蕴藏在海底的“冰块”点燃成熊熊燃烧的火焰,让“冰火交融”从梦想照进现实。
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出约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气,能量密度高,资源潜力巨大。科学家们估算其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甚至认为它是能够满足人类1000年使用需求的新能源,是今后替代石油、煤等传统能源的首选。
正因为可燃冰的开采利用,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历来是全球主要资源国的必争要地。我国是可燃冰资源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除了陆地冻土区外,整个南海的可燃冰地质资源量约为800亿吨油当量,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可燃冰试采项目作为实施国家能源战略的一个重点项目备受瞩目,但其勘探开发仍需要攻克巨大的技术障碍和环境障碍,如果技术不成熟,可能导致海底地质灾害、海底大量温室气体涌入大气层等问题,引发环境危机。多年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导,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集集团等企业的支持下,中国在可燃冰的调研勘探、试开采技术验证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蓝鲸1号”海上钻井作业平台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为可燃冰的商业化开发铺路,将对我国能源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同时缓解煤炭、石油等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回顾
1995年
我国对可燃冰的研究正式开始。
1999年
利用首创高分辨地震技术首次发现可燃冰赋存标志BSR,实现了大面积勘探,确定了可燃冰分布特征和重点区,为可燃冰首钻及后续钻探成功提供了准确资料。
2007年
首次在神狐海域钻获可燃冰,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四个钻获海域可燃冰的国家。
2013年
南海可燃冰勘查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钻探首次获取了大量块状、脉状、层状等多类型高纯度可视可燃冰样品,发现并圈定天然气储量超千亿立方米可燃冰矿藏。
2015年
神狐海域再获重大新突破,19个站位均含有可燃冰,落实2个矿体,厚度大、饱和度高。在可燃冰富集规律和海底生态系统取得新认识,我国首次在被动陆缘发现活动冷泉,并在底部浅表层获取块状可燃冰样品。
2016年
围绕试采在神狐海域开展钻探站位8个,全部发现可燃冰,进一步论证了试采井位,重点针对试采井位开展了测井和取心,精细评价试采储层结构和物性参数。
2017年
3月28日开钻;5月10日开始试采;5月10日点火成功;5月18日持续生产超过7天,中国正式宣布试采成功。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冯善书 通讯员 陈惠玲 朱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