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后,广东逸仙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逸仙科技”)总经理陈庆武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由该公司引进的日本早稻田大学人机协作机器人项目即将入驻中山,“加持”中山智能制造产业。不同于其他机器人项目,据团队核心成员张成博士介绍,这将是国内首个采用柔性系统的高精度人机协作机器人,将为中山智能制造产业带来新产品。
进入新发展阶段,处于转型关键期的中山市在对接国际顶尖创新资源方面节奏明显加快。当前,正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市的中山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同时积极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通过连接国际顶尖创新资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产业体系新支柱,打开“中山智造”版图的新想象。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罗丽娟
引项目 瞄准“高精尖”
“跟传统的机械臂相比,这个创新团队研发的产品可以通过采用新的关节结构减少电机负荷,增加机械臂的运动速度及控制精度;再者就是利用了敏感度高的接触传感器,预防机械臂与人或物体发生碰撞,更加安全。”陈庆武告诉记者,“这个产品还采用手动示教的柔性化系统和关节的模块化设计,适应更加多样化的工作环境。”据介绍,早稻田大学人机协作机器人项目团队所研发的产品不仅在安全性、精确度上有所突破,而且售价有优势,大约比目前同类功能的机械臂售价低一半以上。
成立于2016年4月的逸仙科技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厅2017年认定的国际众创空间之一,全省仅3家,其中中山占了2家。陈庆武介绍,逸仙科技很早就与日本早稻田大学、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等高校名企及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尤为注重引进日本等国外高科技人才及先进技术。其中,今年即将落户中山的早稻田大学人机协作机器人团队是逸仙科技引进的第三个日本项目。
在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基础上,中山市利用自身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出了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其实施路径是,结合其高端制造、协作配套的优势,加强对接协作,重点推动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光电装备、健康医疗器械、高端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等产业发展,打造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
过去仅占全省1%土地面积、3%常住人口的中山,创造了多年位居全省前列的经济总量;现在要继续交出改革开放优异答卷,提升发展质量是重中之重。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中山将新的招商引资项目锁定了“高精尖”方向:要引进新的最前沿的技术,直接导入新的产业。在去年第三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中山引进新松机器人、比亚迪、忠旺铝材等4个百亿级项目。尤其是新松机器人项目的引进,可以将该公司最新的技术在中山落地、建设,同时带动相关产业链条聚合发展。
实体经济为中山发展创造了辉煌,中山走向新的辉煌也离不开实体经济。今年中山“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发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市”强音,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同时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实施人工智能专项行动计划,筹建一批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装备技术转化中心。在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中山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育产业 算好“新旧账”
2016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一组全球夜景图,中国的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灯光最密集、最亮的区域之一。有人说,这其中80%的灯“都是中山古镇制造的”。从古镇灯饰在市场的占有率来看,这个判断并非站不住脚,这从侧面说明了中山特色传统产业的优势。
大涌的红木,古镇的灯,小榄的五金,港口的游戏游艺设备……中山实体经济发达、民营经济活跃,拥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18个省级专业镇,小榄、坦洲、三乡、古镇入选2017年全国百强镇。
坚持高质量发展战略,就是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按照“抓大不放小、喜新不厌旧、重外不轻内”原则,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老树发新枝,通过创新赋予传统产业新的生命力,使其更低碳、更节能、更健康。例如,古镇灯饰产业准备和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合作,针对古镇灯具实际,研究应用型、实用型的光源技术,来改进灯饰光源,树标提质;南头的电梯企业蒂森克虏伯凭借革命性创新技术,实现轿厢在楼宇内水平和垂直移动,在一个井道里可以有两三个电梯同时交汇,颠覆了160年来的电梯设计,大大减少井道占用面积,提升了50%的运输能力。
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搭建好服务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原材料质量标准把控、检验检测技术服务等。根据计划,初期是政府来搭平台进行引导鼓励,扶上马以后,培育生产型服务业,进一步对能力不足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帮助。
在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过程中,中山传统产业及其产品将迎来新的发展。随着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包括五金产品、灯饰、淋浴房、燃气具等重点产品质量将得到提升,成为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灯具配件产品检测省级站、智能厨卫生活电器产品检验省级站、电梯安全评估和智能家居安防产品检验等省级站建成后,“中山制造”质量将得到整体跃升。
聚人才 重塑“创新圈”
两年前,位于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健康基地的一家生物医药公司,因与国际药企巨头默沙东的一项合作引发海内外关注:由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研发、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免疫检查点阻断抗体,默沙东将获得其全球独家开发和推广权,康方生物则获得一笔前期付款以及总价为2亿美元、涵盖开发和推广的阶段式付款。
这项突破被视为“为国内制药企业和初创企业走出‘外包围墙’提供了一条参考路径”。
2012年3月,康方生物成立,创业资金是来自创业团队及天使投资的2000万元;3年后,完成深圳创新投资集团领投的8000万元A轮融资;2017年5月,完成高特佳集团领投、深创投跟投的3亿元B轮融资。这家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夏瑜为首的海归创业团队组建的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在短短6年时间内获得迅速成长。
今年省两会期间,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中山提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的目标,围绕建设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目标,中山市近年来实施了一揽子政策措施,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
2017年,以色列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创新中心等高端研发平台落地,哈工大机器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挂牌,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增至385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继续翻番增长,预计超过1700家,实现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年)显示,中山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跻身全国城市前20强、地级市第4。
随着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山正积极参与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目前,该市正加快三角迪茵湖科创基地、坦洲科创岛建设,与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构建“两区一湖一岛”格局,并在孵化育成体系提质增效行动的推动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孵化链条初步成形。
根据中山市统计局数据,中山市高企数量连续三年翻番增长,科技金融加速融合走在全省前列。对标全球顶尖创新资源,该市积极探索组建国际孵化器和加速器,引进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早稻田大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创新团队。
从中山市委十四届二次、三次全会和市“两会”释放的信号来看,推进与珠江东岸城市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将成为中山重塑创新圈、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通过积极拥抱高端企业、拥抱科研院校、拥抱高新技术,重点与深圳推进人才、产权、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一体化,中山将推动形成一个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政策链的完整闭环,并与珠三角其他城市共同构建协同有序、优势互补、梯度发展、科学高效的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打造环珠江口创新圈,构建“一廊一圈”创新发展格局。